案例

在微光中前行!智力残障妇女紧急帮扶个案 社工案例计划

来源:下载米乐体育app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08 23:10:52

  服务对象媛媛(化名),女,25岁,三级智力残疾,能够正常交流,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曾因智力残疾被父亲关在家中,无法出门,长期的限制使她产生了压抑情绪,在家中有过自残行为。后来离家出走,在外流浪了一段时间。认识男朋友后与其同居,至今已有4年未回过家。2024年2月,服务对象生下一个女儿,目前会定期带女儿去街道卫生院检查身体,女儿身体健康情况良好。

  媛媛和父亲一起享受低保,每月共计1000多,然而其父亲每月只给媛媛220元生活费,加上服务对象240元的残疾人补贴,她每月生活费仅460元。媛媛父亲表示担心她一下把钱都花光,剩下的钱自己代为保管,但媛媛再次要钱时,他却说没钱了。

  由于服务对象自身智力残疾且经济来源有限,无法为女儿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且服务对象的男友始终没稳定工作,一家三口每月都靠服务对象的低保金生活,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服务对象父亲64岁,喜欢抽烟、酗酒,曾因犯故意伤害罪入狱4年。出狱后无工作无收入来源,靠低保金生活。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较差,在经济上对案主的支持非常有限。但服务对象姑姑在得知她生了孩子后,为她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

  服务对象男友小江(化名)是80后,和前妻长期分居未离婚,两人有一个16岁的儿子几乎没管过,由母亲和妹妹照顾长大。服务对象男友始终没稳定工作,靠媛媛的低保金生活,无法为媛媛和女儿提供经济支持。小江一家表示不愿意接纳媛媛母女,也无法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但小江妹妹会定期上门看望,也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由于服务对象和父亲关系较差,故不愿带女儿回去居住;服务对象男友也不愿意带她们回老家居住。目前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馆,每天房租30元。房子是十几平的单间,很拥挤,且异味很大,没有厨房和独立的厕所。他们的女儿目前只有几个月大,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服务对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潜能,通过探知问题的阻力和助力,社工可协助服务对象清楚地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该理论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身所选定的明确目标。

  在媛媛的个案中,她面临着经济困难、低保金分配不合理、男朋友不愿工作、住房难以保障等具体问题,由于服务对象一家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社工拟以家庭为单位,运用任务中心理论,为案主及其共同生活的亲属统筹提供对应的综合服务。聚焦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通过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服务对象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一家三口都依靠她的低保金生活,且媛媛是三级智力残疾,无法外出工作,女儿年幼需要生活必需品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收入来源极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社会工作者需联动多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经济压力。

  服务对象一家三口目前租住在旅馆,且因经济问题每月都有欠租的情况,居住状况不稳定。服务对象父女关系较差,不愿回去与父亲同住;服务对象男友家庭对其母女的接纳度低,无法为她们提供稳定的居住场所。她们一家三口面临着随时有可能无家可归的风险。社会工作者能帮助服务对象了解相关的住房政策,协助申请保障性住房等。

  服务对象的男友一直没有工作,不仅无法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反而依赖她的低保金生活。其男友常常以“不是我不想去上班,她自己一个人在家不能照顾孩子,我没办法走开。”、“我现在年纪也有点大了,而且还要带着它们母女,没办法找到稳定的工作。”等借口拒绝出去上班。且服务对象因智力残疾也难以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整个家庭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工作者能为其男友提供就业信息,转变其不愿工作的不合理信念。

  运用任务中心理论,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为她及其共同生活的亲属统筹提供对应的综合服务。

  社会工作者首先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了解问题的根本,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解决;其次整合现有资源,多方位缓解她的家庭经济压力;与街道、社区救助专干多联系,了解廉租房相关申请政策,以便协助服务对象完成申请;搜集就业信息及招聘渠道,协助其男友突破不合理的信念。

  接到社区转介后,社会工作者立即入户走访,了解服务对象具体其情况。会谈中,服务对象及其男友都表现得很拘谨,在与社会工作者对话时也很小心翼翼。“小朋友好可爱啊!皮肤跟你一样白白的。”,“谢谢,她好乖的,你要不要抱抱她。”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的女儿为切入点,拉近与他们的关系,并介绍了服务内容和职责,也表明了社会工作者是来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处理问题的。

  一番沟通后,他们逐渐放松下来,主动讲述了目前面临的困境,希望社会工作者可提供支持,帮他们摆脱困境。随后,社工与他们一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确定了服务目标。

  通过对服务对象一家的服务需求来做研判,社会工作者决定率先协助解决其面临经济压力。根据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及诉求,链接了正式资源,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与街道、社区救助专干一同入户核查,为服务对象女儿办理了低保,并与其父亲协商确定了低保金分配事宜,在大家的见证下服务对象父亲写下了保证书,承诺每月会将属于服务对象母女的低保金全部给他们。

  办理低保后第二个月,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反馈,现在她父亲连孩子的低保金也拿了,这个月依旧只给220元生活费,媛媛和小江带着孩子上门要了两次钱未果。“我爸又拿着我们的钱出去喝酒打牌了,这个月我女儿的奶粉已经快喝完了……”“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爸只给你这点钱,连给你女儿买奶粉的钱都不够,你感觉到很气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耐心倾听服务对象的诉求,运用同理、包容等技巧安抚服务对象情绪。

  社会工作者立即与媛媛父亲联系,向他说明了媛媛目前的处境,企图唤醒他对媛媛母女的爱与同情。得到的结果都是已经没钱给他们了。几次沟通无果后,社会工作者将情况反馈给街道和社区,经协商决定每月将媛媛母女的低保金全部打到她卡上,以保证他们母女的基本生活。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链接了爱心商家及爱心人士,多次为媛媛女儿捐赠了婴幼儿衣物、尿不湿、婴幼儿推车等物资,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服务对象生产后,在卫生院的帮助下,为他们在卫生院旁边的旅馆租了半个月的房子,环境虽然简陋,但也缓解了他们无房居住的窘迫。房子到期后又搬到了火车站附近的旅馆,每天30元的房租。房子空间很小,不能通风,异味很大,还没有厨房和独立的厕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眼下你们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如果以后自己租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是否考虑搬回家和你父亲住,互相有个照应,或者回你男友老家住,他妈妈还能帮你带带孩子。”他们听到社工建议后,非常抗拒,“我不要和他们住,我不想回家,他爸妈也不喜欢我”。得知服务对象的意愿后,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救助专干协商,着手为其申请廉租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父亲多次沟通后,他终于答应帮助申请廉租房,并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成功申请了廉租房。

  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男友曾多次向社工表示很想出去上班,但由以服务对象无法照顾女儿为由拒绝找工作,出现了不上班只依靠低保金生活的不合理信念。“我注意到你之前曾多次提过想出去上班,但总以媛媛不能照顾女儿为由拒绝外出找工作,但就目前你们的处境来看,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和我说说原因吗?”,“我相信我们教媛媛一些换尿布、冲泡奶粉的技巧,她一定能做的很好,你们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媛媛母女俩的低保金,难道你不想找份工作改变眼下的处境吗?”社会工作者通过指出服务对象男友言语和行为的矛盾之处,运用对质技巧,促使其男友深入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并引导他尝试面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推动服务对象男友在找工作摆脱困境有所进展。

  社会工作者为其男友提供了就业信息和招聘渠道,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其男友找到一份废品站的临时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对目前他们的处境来说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本个案通过服务前后对比和服务后反馈来评估服务成效,运用的具体评估方法为:观察、深度访谈、服务满意度调查。此外,社工通过自评,总结反思服务目标的达成效果情况。

  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和街道、社区救助专干与媛媛父亲多次协商,确定了重新划分了低保金的分配的方法,只留属于自身个人的部分,其余金额全部转给媛媛,并写下了保证书。

  在发现服务对象父亲未遵守约定后,经过社区和街道的讨论,在未分户的情况下分开发放服务对象母女和其父亲的救助金,媛媛每月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同时,通过链接多方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生活必需品,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

  社会工作者提出建议服务对象一家三口搬回家和父亲住或者回其男友老家居住未被采纳后。社会工作者联系了服务对象父亲,多次沟通后他同意帮助申请廉租房。在社会工作者及社区救助专干的协助下,成功为案主申请廉租房,但由于廉租房资源有限,需要等待1-2年才有机会拿到房子。

  目前他们一家已经搬到了每月400元的出租屋,较为稳定且环境有所改善,在此过渡,等待廉租房的消息。

  经过社会工作者多次劝导,运用对质技巧,促使服务对象男友从一开始的不愿工作,逐渐转变了想法,推动其男友在找工作摆脱困境有所进展。社会工作者还为其男友提供了就业信息和招聘渠道,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其男友找到一份废品站的临时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也不是很稳定,但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对目前他们的处境来说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服务对象最关心的是他们的问题和任务,高效的服务介入一定要符合5个方面的基础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服务效果明显;五是介入过程精密。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及其共同生活的亲属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各种需求交织在一起,介入的难度和复杂性较大,因此社工运用任务中心理论,与服务对象一起就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了具体的、可达成的目标,如缓解生活经济压力、申请廉租房、鼓励服务对象男友外出就业等。

  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关系,尤其是在第一次链接物资送到服务对象家里之后,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信任度极大的提升。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工作者几乎天天都会接到服务对象的电话或微信,刚开始社会工作者还很开心,觉得是服务对象信任自己,对她提出的重复性问题耐心地解答。如“我的低保金几号才发啊?”、“我女儿的低保金是打到我卡上吧?会不会被我爸拿走?”、“我们又没钱交房租没钱吃饭了,你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如此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社会工作者开始有点疲于应付,也多次向服务对象委婉表示尽量在上班时间联系,她咨询的问题有消息会第一时间反馈。社会工作者也曾想过忽视他们的消息,一番思想斗争后又担心服务对象母女是不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是需要帮助,被同事笑称是“保姆式”社工。

  直到服务对象开始频繁在深夜给社工打电话,社会工作者因此出现了焦虑情绪,影响了正常生活。社工寻求了督导帮助,在督导的建议下迅速调整好状态,并与服务对象澄清,后续将减少接听其电话的次数和回复消息的频率。在跟服务对象及其男友沟通时,他们表示理解,之后还是保持跟之前一样的状态。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可用工作号与服务对象联系。遇到相似情况时要保持冷静与专业,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被服务对象频繁联系所引发的烦躁、焦虑等情绪左右。情绪失控可能会加剧服务对象的不安或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要秉持尊重、接纳的价值观。即使服务对象的行为令人困扰,也要记住服务对象原因是自身的困境、心理上的压力或者对社工角色的误解才会频繁联系。

  比如,服务对象可能正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把社工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但社工能采用一些措施,一是明确沟通边界。在合适的时机,温和而坚定地向服务对象说明正常的沟通时间和频率。

  例如,可以说:“我们的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点到下午5点,在这一段时间之外,如果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减少联系。”并且解释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能够以更好的状态为他们提供服务。对于沟通方式也能够直接进行限定。如果服务对象总是通过电话“骚扰”,可以建议以邮件或者预约面谈等方式沟通,告知服务对象这样做才能够更系统地处理他们的问题。二是积极倾听与反馈。当和服务对象沟通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服务对象知道社工在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即使频繁联系是个困扰,也要先关注他们联系的内容。

  比如,在服务对象倾诉时,适时给予回应,如“我理解你现在很着急,你可以详细说一下这个情况吗?”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在听完服务对象的讲述后,把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清晰地复述一遍,让服务对象确认,表明社工已经了解情况,不需要他们通过反复联系来强调。

下载米乐体育app平台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刘先生

手机:13728593612

电话:13728593612

邮箱:L84168416@163.com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